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

神學精華-信仰的重整

科目:神學精華─信仰的重整
學分:4
教師:陳俊偉
課程簡介:簡介基督教信仰內涵,提供學生信仰基礎,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信仰,
並激發學生對神學產生興趣

評分標準:
1. 讀書時間記錄 40% (80小時)
自己需要計算總時數,登記,交給班長
2. 課中參與 30% (不遲到早退,打瞌睡,缺課)
3. 課後考試 30%

課程進度
1. 導言:神學重要嗎?基督教信仰的本質 《人生智慧觀》
2. 基督教信仰的本質/如何認識神?神是怎樣的神? 《人生智慧觀》
3. 三一神觀 講義
4. 耶穌基督是誰? 《靈魂面面觀》,295-366
5. 耶穌基督是誰?(續) 《靈魂面面觀》,367-458
6. 人的組成是甚麼?問題是甚麼?
7. 基督教救贖觀─天堂在哪裡? 《靈魂面面觀》,259-292
8. 基督教救贖觀─死後到哪裡去?(續)
9. 教會與聖禮 講義
10. 聖靈與聖靈的工作 《靈魂面面觀》,189-213

教科書
1. 陳俊偉主編,《靈魂面面觀》。洛杉磯:台福傳播中心,2003.
2. 陳俊偉主編,《東西方的人生智慧觀》。香港:天道,2005.

參考書籍
1. 卡爾‧巴特著,胡簪雲譯。《教義學綱要》。香港:基督教文藝出版社,1972.
2. 柏路易著,《基督教教義概要》。香港:天道,1990.
3. C. S. Lewis著,廖湧祥譯。《如此基督教》。台南:東南亞神學院協會,1991,
五版。
4. Karl Barth著,龔書森譯。《福音的神學─導論》。台南:東南亞神學院協會,1975.
5. Migliore, Daniel L. 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: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Theology. Grand Rapids: Eerdmans, 1991.
DVD課程提示

以下提示是給看DVD的同學們
一、有關考試
1. 考試是open book,可以看書,討論,但不可看別人的答案。
2. 考試是在家裡考,不要忘了寫名字。
3. 需打字。
4. 考題已經發給同學,所有考試必須在上完DVD兩週內完成,逾期沒有成績。若有特別情形,需寫一份說明,與其他同學的試卷一齊交給培育中心。
5. 班長全部收齊後,一齊寄給培育中心。請勿單獨寄給老師。

二、有關上課
1. 請班長每次點名,記錄所有遲到、早退、與曠課。
2. 課後應有三十分鐘討論。每班分成幾個小組,一組以不超過五人為原則,由班長推派一人當小組長。

三、有關讀書
1. 讀書是必須的,只有上課是不夠的。
2. 請詳細記錄讀書時間,並統計總數。
3. 讀書時間表每週交給班長,最後與試卷一齊交給培育中心。

四、有何問題,請和老師聯絡: 5749750@gmail.com
















讀書時間記錄表
姓名
日期
時間(幾點幾分到幾點幾分)
書本與頁數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總共時數

────



基督教信仰的本質

一、「我」(我們)的形成
開始與結束,過去、現在、將來
身位(identity)的形成;成長與關係(282-283)
identity crisis:從與平面(被造界)進入與垂直(創造者)的關係裡
我←→你 普通啟示/特殊啟示(如何認識神) 你
(暫時)→空? 神是怎樣的一位神? 永久↗ ↖永久
無神論/泛神論 耶穌基督、聖靈是誰? 我←→你
教會是甚麼?世界末了 (永久)
自然神論、傳統基督教神觀
我與你→「我們」與你(永恆的你)

二、信仰的重點是「對象」
「我是一個基督徒」,「我相信神」是甚麼意思?
信仰的基本形式
「我」;「信」;「你」─神
信仰的基本意義
「我」與「你」(父、子、靈)關係的建立
1. 道成肉身,以馬內利(太1:23)→超越死亡(羅8:35-39)
2. 任何環境,都面對「你」
3. 因你而改變
信仰的前題
恩典,神主動
約3:16;提前2:4-6
恩典改變了我:以「你」為中心(太16:25);改變是恩典
三、信仰是信靠
神的話(word)與神的道(Word,約1:1)
抓住神→超越自己(貧乏;無能;灰心),得著自由→超越環境
執著(來11章)與韌性(太12:20)
全人性;超越的人生(羅8:1-2)
倚靠;為自己辯護與爭取;掙扎與自我保存→安息
權威與標準
四、信仰是知識
神啟示自己,適合人的話語
最清楚是在耶穌基督裡(約1:1-3;來1:1-3;西1:16-17)
真理的依歸(約14:6)
人能理解的話,活的,真的,有限的(林前13:12),相對的
卻是恩典(林前1:27-29)
可經驗、實用的知識,引導性的知識,行在真理中,是人生智慧
(詩119:105;賽30:21)
使能面對各種艱難(羅11:36;8:28;林後4:17)
五、信仰是承認
公開的歷史事件: 1. 基督事件(提前3:16);2. 教會:教會儀式與信仰語言;成為見證(彼前2:9)→發光,彰顯上帝榮耀(願你的國降臨)→仍然不明顯(林後4:7)
公開與負責任的生活;教會語言 vs. 社會語言,多元的社會
社會的一份子,完整的人格
六、結論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如何認識神?

一、認識神的困難
認識人、動植物、與認識神的不同
知識與認識的區別(人可以知道神卻不認識神)
知識與無知識的危險(林前8:1-2)
渴望對神的認識/知識,與其終極目的─生活與敬虔(詩119:1, 2, 5)
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對神的認識?─默想(反覆思想、深思)、禱告、頌讚

二、認識神的人的特點
1. 有能力為神作工(但11:32)
禱告的人(但9:3)
2. 知道神掌權(但2:20;4:25-26;9:4,7,9,14)
3. 無畏的勇氣(但以理;徒5:29;20:24)
4. 有滿足與平安(羅8:1,16,28,30,33,35;但3:16-18)

三、認識神
重要性:永生(約17:3);耶9:23;神的心意(何6:6)
內涵:聽神的話與神的靈;神的屬性;遵行神的命令;活在愛中
與神有個別的交往;思想、情感上與屬神的(人、事、物)認同;是恩典
例子:夫妻;父子;臣民與君王;羊與牧人
經由:耶穌基督(約14:6,9)
─今天,屬靈的關係,藉著聖靈、聖書、與教會

四、認識神與被神認識
最重要的不是我認識神,而是神認識我
例子:摩西(出33:17;耶利米1:5);牧人與羊(約10:14,15,27,28)
註:《認識神》,巴刻,1-28.

五、認識神真的可能嗎?
1. 人有宗教的本能,神的啟示才有用─人的獨特之處
2. 神的啟示─
伯11:7;林前2:10, 11
A. 普通啟示:自然界(詩19:1-2;羅1:20),人心
B. 特殊啟示;為何需要特殊啟示?
a. 罪惡蒙蔽:約1:3;羅1:18,25;弗4:18;西1:13;約壹2:9,10
b. 神的屬性(神是怎樣的一位神),人的問題(罪惡與救贖),屬靈的事
六、特殊啟示
1. 方式
A. 神的顯現(神的使者;耶穌基督;教會與神的兒女)
B. 直接的傳達:可聽見的聲音;烏陵與土明;夢;異象;光照與聖靈
C. 神蹟:耶穌基督
2. 內容
A. 救贖:罪、和好、更新─神與人
B. 語言與事實:語言與知識的傳達;在以色列的歷史與耶穌基督裡具體的行動出來;經由舊約的禮儀和新約的教會崇拜裡表現出來
C. 歷史的:不但發生在歷史裡,而且在歷史裡逐漸的發展出來,在耶穌基督的身上達到完全
註:Berkhof, 《基督教神學概論》,1-17

七、結論
認識神與人生經驗
認識神是否表示我們對發生在身上的事都有合理的解釋?
認識神與人生的態度有何關係?





















神是怎樣的神?

前言:如何認識神?認識神的目的在哪裡?
只有一位神(申6:4),如何對待這一位神?(可12:29-30;出20:2-3),祂是萬有的本源(林前8:6)
經由耶穌基督,耶穌基督是誰?
建立在三一神觀的架構上

一、有位格
永遠的、不改變的生命:神不改變,從亙古到永遠(詩90:2;93:2;102:26;雅1:17),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(賽48:12),是無窮生命(來7:16),祂的心思不改變(民23:19)→神是可靠的!
不改變的位格、生命、與屬性(出3:14;34:6;約5:26;帖前1:9;徒17:25)
求告(創4:26;12:8);倚靠(詩20:7-9);不可妄稱(出20:7)
神與人的關係是個別性的(創3章)
二、神是愛
林後13:11;約壹4:8, 16
三一神之間的關係:太3:17;約14:31
與世界的關係:約3:16
神的愛在甚麼時候顯明?約壹4:10;羅5:8;太5:45;6:26-32
如何臨到人的身上?羅5:5
人在甚麼時候彰顯神的愛?恩慈,良善,不輕易發怒…(林前13章);彼此相愛(約15:12);彼此饒恕(太6:12);與信徒一同經歷(弗3:14)
愛的至極表現:認同(道成肉身)
三、神是靈
約4:24
提前1:17;6:15-16
敬拜神(約4:21);敬拜神的方式─偶像(第二誡)
不受時空的限制(徒17:24)
擬人化,神以人形顯現(theophany)
摩門教
四、無限
神是無限的,充滿天地(耶23:23-24),但又在天地之外(詩139:7-12)
知識、智慧(詩147:5;太10:29-30),人在神面前赤露敞開(箴15:3;來4:13),天地的創造(詩104:24;羅11:33)
全能(omnipotence):創17:1;18:14;王下6:5-7;可4:35-41;太14:22-23;徒17:26
五、聖潔
獨特性,高超威嚴(出15:11;賽57:15;6:1-4)
地方(出3章;19章);至聖所(出26:33;王上6:16)
純潔、善良、完全(哈1:13;利11:44-45)
獻祭:無殘疾(利1:3)
信徒(林後6:14-7:1;帖前3:13);教會(弗5:27)
公義的作為(啟15:4)
神的聖潔顯明在與被造的關係:公義
神的律法反映神的性情(詩19:7-9)
賞善罰惡,為人伸冤(羅12:17;詩58:11;申7:9-10;摩5:12)
六、真實
與偶像不同(耶10章;詩115篇);獨一的真神(約17:3)
與魔鬼不同(約壹5:20;啟3:7;6:10)
神的話(約17:17),宣講神的話也是如此,不能是而又非(林後1:18)
信實可靠(提後2:13);守約(書9:16-21)
七、超越與臨在(transcendence/immanence)
1. 臨在:耶23:23-24;徒17:28
伯27:3;33:4;34:14-15;詩104:29-30;賽63:11;該2:5
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爭執:
神如何作工?自然與超自然;進化與創造;神蹟;童女生子與女子生產
真理與啟示;哪裡可以預見神?
人性:教育,理想、啟發與重生改變
社會與教會
醫治
機構的財務
自然界的管理與破壞
福音的橋樑:反巴特
2. 超越:賽55:8-9;詩113:5-6
超越與臨在同時存在:賽57:15
巴特: “wholly other”
不同的尺度、範疇(dimension):三度空間;聲音(耳朵)和顏色(眼睛)
又近又遠(耶23:23;弗4:6)
神的奧秘與人的有限
肯定神學(positive theology)與否定神學(negative theology)
神秘主義;否定否定(Negatio negationis);神聖的無知(divine ignorance)
八、結論


基督論

人性
降生:路2:1-7;太2:1-6;出13:2;路2:22-24;利12:8;路2:34-35
孩童的生活:路2:46-52;公開傳道;受洗(太 3:13-15);受試探(太 4:1-11; 來4:15)
基督的工作(太4:23;太7:28-29);會累、渴、哭、氣憤;他周流四方行善事 (徒10:38)
耶穌的死:受審與被釘

神性
降生(路1:26-37);使徒信經;(路2:8-14)
詩33:6,9;創1章;所羅門智訓:上帝用「道」創造萬物(9:1);賽55:11;約1:1-3, 14, 18
基督是上帝的心思(Logos,「洛格斯」,「道」,「話語」,「理性」,“Word”)
「人看見了我,就是看見了父」(約14:9)
西1:14-18;來1:1-3;啟1:8;啟1:17-18;啟22:12-13;約8:58;約17:5;約6:33, 38;林前1:24;西2:2-3
歷史爭論

基督的本質、與父的關係
諾斯底主義(Gnosticism)
特土良:三而一的觀念;反對者:神格唯一論(Monarchianism)
俄利根(Origen, 185-254);亞流(Arius, 約250-336)
尼西亞信經
我信獨一上帝,全能的父,創造天地的,並造有形無形的萬物主
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,上帝的獨生子,在萬世之前,為父所生,從神出來的神,從光出來的 光,從真神出來的真神,受生的,不是被造的,與父一體的;萬物都是藉著主受造的
主為要拯救我們世人,從天降臨,由聖靈感孕童貞女馬利亞,取著肉身,並成為人,在本丟 彼拉多手下,為我們釘十字架;被害,埋葬;照聖經第三日復活,升天,坐在父的右邊;將 來必有大榮耀,再降臨,審判活人死人。他的國無窮無盡。
我信聖靈…從父出來的,與父子同受敬拜,同受尊榮…
• 「和子」(Filioque)的爭議

基督的人性與神性(兩性)

• 利歐大卷;基督一性論(Monophysites);迦克墩會議
• 這位聖子是完全的上帝,也是完全的人;真正的上帝,真正的人,有合理的靈魂和身體;按神性說是與父一體,按人性說是與人一體。在一切事上與我們一樣,只是沒有罪;以上帝而論,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,以人而論,在這末世,為了我們的救恩,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,她是上帝的母親。這神人二性是「不相混亂,不相交換,不能分割,不能離散」。雖然聯合卻各有特色,各性之特性依然保存在一位上,又是一位本性,並沒有分為兩位,只是一位
• 涅斯多留與區利羅
• 考題:請默寫出四段有關基督神性的經文
耶穌的名稱

耶穌
基督
耶穌未曾自稱「基督」/「彌賽亞」
為何耶穌不自稱為「基督」或「彌賽亞」?果耶穌宣佈自己是彌賽亞,將會產生甚麼後果?百姓/門徒的反應會是甚麼?
耶穌自稱應驗舊約彌賽亞的預言:宣告自己的使命,但不是猶太人所期待的
不否認自己是彌賽亞,甚至稱讚如此承認的的彼得
耶穌重新詮釋「彌賽亞」的觀念
基督復活之後,初代教會就不再顧忌的以「基督」/「彌賽亞」稱呼,而且成為專有名詞;主耶穌/主耶穌基督/我主耶穌基督/耶穌基督/基督耶穌


• Adonai
• 譯為「主」出現在耶穌復活之後;使徒行傳和書信中經常出現「主」、「主耶穌」、「主耶穌基督」、「我主耶穌基督」

上帝的兒子

所有的人;非聖經特有的觀念;柏拉圖;斯多亞
靈界活物;以色列民族/君王;以色列的「義人」稱為「神的兒子」
耶穌基督;福音書中,耶穌從未自稱為「神的兒子」,卻常使用「子」來自稱;書信卻經常使用「神的兒子」來稱呼耶穌;為甚麼?
受洗時(可1:11);登山變像時(可9:7);污鬼稱呼他
大祭司,猶太人,施洗約翰,拿但業,馬大,百夫長,彼得的瞭解是甚麼?
不同的人對「神的兒子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。
1. 從受洗事件來看
「你是我的愛子,我喜悅你」(可1:11);結合了詩2:7與賽42:1
根據父子的關係,確定耶穌委身於僕人式的彌賽亞使命:曠野受試探
2. 從污鬼事件來看
3. 從耶穌的自我意識來看
那時,耶穌說:「父啊,天地的主,我感謝你!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,向嬰孩就顯出來。父啊,是的,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。一切所有的,都是我父交付我的;除了父,沒有人知道子;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,沒有人知道父(太11:25-27;路10:21-22)
因著兒子的身份,神交託他使命;例,兇惡的園戶(可12:1-12);彌賽亞必定是神的兒子(因著是神的兒子,神才交託他彌賽亞的使命),這是猶太人不能明白的
耶穌在公會前受審問時,承認他是神的兒子;耶穌復活後,教會就不受限制的使用「神的兒子」,來表達耶穌崇高的地位。神的兒子帶來救贖恩典,人成為「神的眾子」(「嗣子」)
早期教會的認信源於

人子

耶穌的自稱(65次之多),無人以此稱耶穌,教會也未使用此稱呼。福音書之外只出現過一次,司提反見異象時說的(徒7:56)。是甚麼意思?
人─耶穌自稱有何涵意?只是一個人的自稱,=我?此稱呼對當時的人有何含意?耶穌如何使用此稱呼?耶穌給此稱呼注入甚麼內涵?他想傳達甚麼意義?
從此,他教訓他們說:「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,被長老、祭司長,和文士棄絕,並且被殺,過三天復活」(可8:31)
在地上服事的人子:當時的猶太人可能覺得困惑,耶穌自稱人子和以西結書或但以理書的人子有關連嗎?耶穌是否暗示他是屬天的、先存的那一位人子?屬天的人子怎可能出現在地上,且是 眾 人中的一個?地上卑微的人怎有可能同時是屬天的、先存的?
受苦的人子/受苦的僕人。彌賽亞的觀念怎能和受苦的僕人的觀念調和呢?
因為人子來,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(可10:45)。門徒困惑了!人子不是先存的、榮耀的 嗎?怎麼變成要為人捨命?耶穌徹底重新詮釋人子的觀念
結論:耶穌沒有自稱彌賽亞,因為他的使命和當時的瞭解完全不同
他自稱人子,不但暗示彌賽亞的榮耀與威嚴,也為彌賽亞的職事與職分注入嶄新的意義,並暗示祂自己超自然的本質與來源。
考題:耶穌如何從傳揚者(proclaimer)成為被傳揚者(proclaimed)?這與早期教會/門徒對他新的認識有何關係?請從耶穌的稱呼/頭銜的角度來回答。




人的問題:罪與死

一、甚麼是罪?罪產生的結果是甚麼?
創3章
約壹3:4;太7:12;羅13:8-10;太22:34-40;提前1:5

二、死亡
O’Hair的故事;死亡與死後的生命
1. 必然的,不能被忽視 (民16:29;書23:14;王上2:2)
如同:傳12:6
預嘗死亡的滋味:疾病(伯18:13);危險(撒上20:3);身體衰敗(羅4:19);缺乏愛的生命(約壹2:10, 14-17;3:14)
2. 不在人控制之下(傳8:8)
驚嚇的王(伯18:14);痛苦的事,產生驚惶(詩55:4);不能逃脫(詩18:4-5);如同波浪(撒下22:5);奴役人(來2:15)

三、死亡與人生態度
孔夫子;柏拉圖;佛教;基督徒(申32:39;撒上2:6;詩39:4-7)

四、基督徒擁抱死亡嗎?
可14:33-36;來5:7;林前15:26;啟20:14
早期教會的信息
羅6:23

五、基督徒一定「好死」嗎?
五福臨門;創25:8;33:29;盧雲『念:別了母親後』;太26:37-38;詩73

六、死亡的提醒─把握現在
1. 你把握機會學習、改變嗎?(傳12:1;摩4:12)
2. 你忠於所託嗎?(林前4:1-5;帖前2:4)
3. 你發揮了生命的潛能嗎?烏鴨的故事(太25:14-30)
4. 如果你今天死了,最大的遺憾是甚麼?
5. 如果你今天死了,最擔心的是甚麼?
6. 你面對過死亡嗎? 如果沒有,應當學習面對它!



死後到哪裡去?

一、天堂
1. 自然界現象 2. 屬靈含意 3. 「天」與地 4. 從神的屬性來看 5. 甚麼時候進「天堂」 6. 神學反省

二、地獄
1. 民間宗教 2. Gehenna與Ge Hinnom 3. 審判的意象 4. 為何神要審判人? 5. 滅絕說

三、陰間
1. 民間宗教 2. Sheol/Hades 3. 墳墓 4. 死亡 5. 墳墓與死亡的聯想(伯17:13-16) 6. 多樣化的描述:地的深處;像影子,沒有生命的活力,微弱的意識;分群而居 7. 與「天」相對比--都在神的權能之下 8. 小結:舊約 Sheol所代表的意義是甚麼? 9. Hades與「天」相對比 10. 敵對神的勢力:有「門」,握有極大的權柄(啟6:8),至終被消滅(啟20:13-14);基督不被撇棄在「陰間」(徒2:27, 31) 11. 小結

四、樂園
1. 舊約聖經用法 2. 七十士譯本 3. 兩約之間的用法 4. 新約 5. 小結

五、煉獄
1. 教義與支持經文 2. 歷史演變:奧古斯丁;大貴格利;阿奎納 3. 東正教4. 更正教:善行與救贖;海德堡,韋斯敏斯德信條 5. 列祖之境與嬰孩之境

六、結論:在基督裡是甚麼意思?
1. 有聖靈的印記(弗1:13-14);已經復活(弗2:1-6)
2. 勝過死亡(提後1:10)
3. 等待復活(帖前4:13-18)
4. 難解的經文:啟6:9-11;路16:19-31;腓1:23;路23:43
5. 不能分割的愛(羅8:35-39);與基督聯合(羅5:21)
6. 基督的王權:已經作王(徒2:36),雖然尚未完全(林前15:24-26;腓2:5-11)。亦即,死亡仍然存在,但已經喪失其權勢力
7. 現在的狀況:包括生與死(西3:3-4)
8. 死活都在基督的王權之下(羅14:8-9)
9. 在神那裡,人都是活的!(路20:38)


居間狀態

前言:彼後3:1-9
一、(信的)人死後到哪裡去了?
1. 繼續被潔淨─煉獄
列祖之境(空的,被提到樂園),嬰孩之境
2. 睡眠狀態
永恆的現在(帖前4:16)
3. 馬上身體復活
A. 「身體復活」與「顯現」的區別(羅8:19;3:4)─無居間狀態
B. 救贖乃是在身體裡
C. 反對:身體的改變與基督再來相連結(腓3:20-21;帖前4:16-17) 那時是榮耀的時刻(羅2:3-16;帖後1:5-2:12;提候4:8)
4. 馬上進入樂園、天堂

二、(不信的)人死後到哪裡去了?
1. 在陰間─等候;第二次機會(彼前3:19;4:6);普救論
2. 睡眠狀態(約5:29)
3. 滅絕─不朽是恩賜(提前6:16;約10:27-28;17:3;羅2:7;6:22-23;加6:8);滅絕(太7:13;10:28;約3:16;羅6:23;8:13;帖後1:9)
4. 馬上下地獄,但和末日審判之後的程度有別

三、鬼魂與污鬼(邪靈)
「鬼」的文化;習俗「迎娶鬼妻」,「男鬼討嗣」,「觀三姑」,「牽亡」,祭祖?
交鬼?(申18:9-12);是「鬼魂」還是「鬼」與人瓜葛?(可1:34;9:17;5:1-20;太12:45;15:22)

三、再說,死人到哪裡去了?─基督徒的盼望
1. 聖靈與人 (弗1:13-14;西3:3-4)
2. 在基督裡的意義
A. 不能朽壞的生命(提後1:10;啟14:13)
B. 基督做王(徒2:36;林前15:24-26;腓2:5-11)
C. 基督作王的意義
得永生(羅5:21)
不能與基督隔離(羅8:35-39)
都是「主的人」(羅14:8-9)


耶穌基督與三一神觀

一、基督的身位
太1:18-25;路1:26-38;加4:4
以色列的盼望與使命;應許與應驗
創造者成為被造者:神成為人
耶穌;基督;人子;彌賽亞;主;神的兒子
耶穌基督與以色列民族,以色列民族的使命(先知、祭司、君王)
教會的教導:信經

二、為什麼需要三一神觀?Why the Trinity?
──問題的所在
1. 只有一位神 Only one God!
經文:出20:2-3;3:13-15;15:11;申6:4;亞:14:9
可12:29-30;林前8:6;提前2:5-6;雅2:19
2. 耶穌基督是誰呢?Who is Jesus Christ?
a. 耶穌基督如何說到他自己?
約10:30;14:9;17:21-22
b. 凡屬於神的就是屬於他的!
神的使者就是他的使者(太13:41;路12:8-9),神的國就是他的國(太13:41;21:43),他能赦免人的罪(可2:8-10),他會審判這世界(太25:31)
c. 聖經如何說到他?(本質)
腓2:6-11;約1:1-3, 14, 18;提前3:16;來1:3
3. 聖靈又是誰呢?他有獨立位格 Who is the Spirit?
徒8:29;10:19;13:2;約16:13;14:16;羅8:26;弗4:30;啟2:17
4. 新約以「父、子、靈」來描繪神一切的活動
a. 創造的事上 (創1:1-3;約1:3)
b. 救贖的事上
彼前1:2(揀選、成聖、順服);羅5:1-5(和好、經驗愛);羅8:9-11(體驗聖靈,神的靈,耶穌基督);弗1:3-14
c. 事奉的事上
林前12:4-6(恩賜、執事、功用,參太12:28);林後1:21-22;太28:19(施洗,參太3:16-17);林後13:14(祝福);
d. 得著神的應許
路24:49;徒2:33, 38
e. 成長與過生活
弗3:16-19(心靈剛強);猶20, 21
5. 結論
聖經堅稱只有一位神,但同時又賦予耶穌基督和聖靈與神(父)同等的地位,並且宣稱耶穌基督和聖靈是神(有神的本性──神性),所以就產生了(邏輯上的)問題,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,基督徒所相信的是一位神還是三位神?

三、解決的辦法(三而一,一而三)
1. 三神觀; 2. 「從屬說」(subordinationism)
3. 絕對一神觀
A.「型態說」(modalism),名稱,角色,面具
代表人物:撒伯流(Sabellius);「聖父受苦說」(patripassianism)—“impassibility”;又稱「型態神格唯一論」(modalistic monarchianism)
B.「嗣子說」(adoptionism)
拜占庭的狄奧多士(Theodotus of Byzantium);撒摩撒他的保羅(Paul of Samosata);又稱「動力神格唯一論」(dynamic monarchianism)
4. 三一神觀,三位一體(實體,本體):“person”的問題
a. 尼西亞信經(325-381)「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,上帝的獨生子,在萬世之前為父所生,出於神而為神,出於光而為光,出於真神而為真神,受生而非被造,與父一體,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」。
b. 互滲互存(perichoresis)─互相滲透,互相存在,卻不混淆
5.東方教會:社會的三一論;西方教會:心理的三一論(記憶、悟性、意志)

四、救恩歷史
Economic Trinity
舊約、新約(涉及:人如何認識神?)
後現代,多元宗教的危機:人如何認識神?可不可以直接認識神,而不需要經過耶穌基督?

五、神學反省
1. 如何談論神?如何經驗神?經驗救贖?傳福音?禱告?
2. 絕對一神觀的問題:絕對與超越;統治與順服;非對等關係
政治、宗教、教會、社會、家庭
3. 神的存在不是單一的個體(solitary monard),而是社會共同體(community);自我交通(self-communicating)的神,神生命的特點是「相交共享」,是包容性的。(但在「相交共享」裡,並不失去本身的位格。)
神生命的特點是──動態的,活在愛的互動裡,活在愛的給予和接受裡,神生命的特點是關係的互動,而定義此種的關係的就是「愛」(參耶穌對誡命和律法的教導)

救贖是甚麼?
一、「永生」觀念的形成
1. 舊約
a. 可見的、具體的生命(詩91:16;傳9:7-9;申8:1)
b. 與神相交中享受(申30:15-20)
c. 不因死亡而終止(詩16:8-11;49:15;73:23-26)
─復活的盼望(賽26:19;但12:2)
2. 新約─現今的經驗
相信(約3:36);活水(4:14);生命的糧,血與肉(6:25-59);永生(約10:27-29);復活(11:1-44);認識神(約17:3)
羅8:38-39

二、來世來到今世
基督帶來來世生命
來世生命


今世生命
因著基督兩個世代產生交集
將來的世代 林後4:16
基事 將來世代進入 世末 加4:5-7;羅8:15-16;8:23
督件 了現今的世代 界了 弗2:6;林前13:12;約5:25
這世代(今世)

1. 今世與來世的關係:兩個世代,而非此地(世界)與彼岸(天堂)
例:太12:23;可10:29-30;路20:34-36;弗1:21
2. 今世的特徵
弗2:1-3;林後4:3-4;加1:4;5:19-21;羅3:23;太13:22
3. 來世的特徵
太19:28-29;林前15:12-58
4. 現今的經歷:兩個重疊的世代
來6:4-5;弗2:1-6;羅12:1-2;約壹;林後5:17;弗5:8-21;加5:16-26
5. 救贖的現今性:永生包括(弗2:1;約6:54)和(林前15)
經歷復活能力(弗1:19-20;3:20);聖靈更新(林後4:16);來世權能(來6:5)

三、兩個世代重疊的特色
1. 擁有永生(來世生命)的特點
a. 從聖靈而生─藉著信(約3:1-21):聖靈的印記(弗1:13),靠聖靈行事(加5:25),聖靈果子(加5:22-23);從聖靈收永生(加6:8),得基業的憑據(弗1:14)
b. 甚麼是聖靈初熟的果子? (羅8:22-23)
c. 認識神 (約17:3)
2. 受到今世生命的影響
3. 三種型態的信徒

四、天堂與天國
永生的觀念與「天堂」還是「天國」連在一起?(可10:17-31)
「神的國」是現世的經驗
1. 舊約對神治理的盼望(賽2:4;11:6;24:23;亞14:9)
2. 藉著耶穌基督應驗了(賽9章;11章;但7:13-14;太4:23;5:20;7:21;可9:47;太13章;西1:13)
3. 神國在現今的型態(路17:20-21;路13:18-21;羅14:17)
4. 與撒旦之間的關係(約18:36;太13:19;可8:33;路22:3, 31)
5. 如何進入神的國?(約3:1-21)
特點:更新

五、救贖的現今性
1. 迷羊;遺失的錢幣;浪子(路15章;19:10)
2. 彌賽亞來臨的徵兆與徵兆(路4:18-19;7:23;8:36;可5:34)

六、結論














基督徒的盼望

一、活在公義、和平、沒有罪惡、神完全掌權的世界
1. 「耶和華的日子」:神百姓的景況,摩9:11-15;賽65:17-25
2. 脫離地上、屬物質的世界?
和柏拉圖比較
3. 「耶和華的日子」:審判與除惡,太24:30-31;太13:24-30, 36-43
4. 超過先知的預言
舊約的新天新地與新約的新天新地(啟21:1-4);彼後3:13
5. 社會性的生活
比較修道主義

二、得著榮耀的身體
兩階段的復活 約5:25, 28;賽26:19;但12:2;啟22:1-5
「初熟的果子」 路24:36-43;約20:19, 26
身體復活(太22:23;徒23:8;徒17:32;林前15:12;約5:28)
靈性的復活(約5:25;弗2:1)
屬靈的復活與身體復活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(約6:54)
不是飄蕩的靈魂,而是脫離敗壞的有形體的存在(羅8:18-23;林前15章)
以耶穌基督為例(路24:36-43;約20:19, 26;腓3:21)
勉勵(徒24:15-16)

三、充滿喜樂
以宴席來表達(太25:1-12, 21, 23;8:11;22:1-14;路14:15-24)
服事神(彼前2:25;約壹3:2;啟22:3-4)
接受大牧人的牧養(啟7:9-17;19:1-9)
對照沒有神生命的人的命運(太8:12;22:13;25:30)
失喪的生命:黑暗 太8:12;22:13;25:30
痛苦 太10:28;18:8;25:41;可9:42-48
神所不認識的人 太7:23;路13:27
基督徒可以享受人生嗎?

四、「我」仍然存在─今生與永世的連續性
1. 「我」是誰?「我」是如何形成的?
i. 關係與歷史:連續性的原因
ii. 關係意義的所在:愛
iii. 為何愛會成為「空」與「苦」的根源?為何需要與永恆連結的原因!
2. 永活神生命的特點
i. 愛 約壹4:9
ii. 死亡的特點:沒有愛 約壹3:14
iii. 愛來到世間 約3:16;約壹4:9
iv. 彼此相愛 約13:34;15:12;約壹4:12
v. 比較輪迴觀生命的特點
3. 獨特的「我」─個別性
i. 被造 (創1:26, 27;詩139)
ii. 回應與責任:神向人說話
iii. 尋找與永恆的連結(傳3:11)
父母與兒女的關係(羅8:14-16)
vi. 人生歷史 (Karl Barth)
v. 永世裡:「我」與神(我與你)
啟21:4 過去(歷史)並沒有消失
約14:2-3 耶穌與「我們」
約壹3:2 「我」得見神
太17:1-4 摩西、以利亞的顯現
約17:3 永生的意義─(我)認識神(你)

五、結論:被造世界的意義
人、世界、以及神之間的關係


















教會論

一、前言
許多人對教會的經驗:失望與迷惘,所以裹足不前。聖經的描述:基督的身體,新婦等,都停留在神學理論的範疇,而非實際的經驗。於是有些信徒對教會以外的組織大發熱心,或是在教會中引退下來,成為旁觀者,或是以個人信仰的經歷取代教會生活
人們會花時間建造經營家庭,建造經營人生,教會也需要建造經營。教會不只是已經完成實現的實體(already complete, realized reality),教會是一個已經存在但尚未完成的事件(an event)。
教會領袖(傳道人與信徒領袖)不但是「牧會」,而是「建造教會」─基督的教會
1. 教會不是什麼?
A. 一般人想到教會就想到甚麼?建築物,宗教組織(宗派),基督教,基督教在社會中的影響力
B. 教會就是團契?只要有一群信徒聚集在一起,有親密的交通,就是教會?─釣魚教會?
C. 教會是看不見的?不參加看得見的教會,不必看見教會中的黑暗面,也不對地方教會負任何責任D. 以初代的教會為標準(理想),不斷批評現代的教會,以為只有初代教會就是模範教會(哥林多教會)
E. 教會是教義性的,只要正確傳講教義就是教會;敬拜像上課

2. 為甚麼要有教會?
教會是神施恩的唯一管道,「教會之外無救恩」(天主教)
“我們因信福音而有基督,並分他所獲得的救恩和永福。但因為我們的無知,懈怠,和心思上的虛幻(善變的氣質),都需要外援,好在心中產生信仰,並逐漸增長到完滿的地步,神就體恤我們的軟弱,給我們預備了這種援助;且為維持福音的傳揚,他就將這種寶庫交給了教會。”(加爾文,基督教要義,4.1.1)
“神的旨意,是要將祂的一切兒女聚集在教會的懷抱中,不但是叫他們在嬰兒和幼年時期,由她的扶助和服務得著養育,且由她仁慈的關顧得著管教,直到他們長大成人,至終達到完全的信仰。”
“凡以神為父的,便以教會為他們的母。”(4.1.1)加爾文以母親撫養兒女的關係來說明教會與信徒的關係。
神救贖的計畫,不是個人性,而是救贖團體的出現(出19:5-6;弗3:4-11),個人呼召的意義在於形成屬神的團體
因此,教會不只是為了滿足「我」的需要,而是「我」被呼召進入救贖的團體,「我」屬於一個團體,是團體的一份子,與整個團體一起成長,進步,領受神的恩典,見證神的救贖
3. 定義教會的困難:神觀影響教會觀。因為神觀的改變,教會觀也改變,現代神學強調神的臨在性多於神的超越性(immanence vs. transcendence)。神在世界的工作並不只是經由教會,教會並不是神工作和臨在的唯一具體表現,因此教會就不再被視為是神的特別的代理者或是媒介。以前多強調神的屬性, 現在多強調神在做甚麼,因此講到教會時也少講教會的本質,多強調教會的宣教使命。
教會觀的改變也受到世界觀改變的影響,實體(reality)不是固定的(fixed),是不斷在改變(in flux),不是rigid是dynamic。教會也被視為dynamic,是從存在(existence)的角度而不只是從本質(essence)的角度來看。教會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型態(fixed form),教會是一個計畫(project),一個需要完成的任務(task)。
4. 教會與聖經
天主教認為因為先有教會(faith community)才有聖經,聖經是在教會之中形成的,所以教會決定了聖經,也只有教會才能對聖經做出正確的解釋,意味教會是在聖經之上。基督教認為是先有聖經才有教會,教會只是辨認出聖經而已。

二、教會的正確意義:教會是什麼?ekklesia是什麼意思?
1. 基本定義
ekklhsia在希臘文化的背景裡通常是指一群人的聚集(徒19:32,39,41),七十士譯本用此字來翻譯qahal,此字(qahal)常指與神有約的關係的以色列信仰團體的宗教性聚集(詩22:25),但也指一般性的聚集(民10:7)。故此,此字的用法在聖經中並沒有特殊之處。
當聖經把ekklesia用在基督徒身上時,常指地方性的可以看得到的特定的教會,如林前1:2;加1:2;帖前1:1等;有時也指一個成是的所有信徒,如徒8:1;13:1。有時也指宇宙性的、概念性的的教會,如太16:18;弗1:22,23;3:10等,也就是包含歷世歷代所有信主歸於神的人。
教會並不是有形教會的總和,所有的有形的教會都是無形教會的表達。亦即每一個屬於基督的信仰團體都是教會的一部份,也都是教會。
群眾(徒19:32;40)→會眾 (congregation),受呼召去迎接神(申4:10;9:10;18:16;31:30;士20:2),曠野會眾(徒7:38;來2:12;詩22:22),是一群充滿活力,有目標,不斷向前的團體,是「同蒙天召」的團體(來3:1)。是一個團體(有範圍的),是神所呼召的(神是頭),是看得見的、活在地上的「屬神的子民」(彼前2:10),是認信的團體;只有一個(弗4:4-5)

三、教會的特點
1. 蒙召的團體(創12:1-3;出19:4-6;林前1:2, 9;羅1:6;弗1:4;提後1:9;帖前4:7)
呼喚→呼召(創3:9;撒上3:4);揀選與呼召,回應與聽從(教會、團契與社團的不同)
蒙召的特色:是由神(的話)召集會眾而聚集,因此,必須有聚會(脫離孤立)與聖經(話語),一起經歷,成長,服事
不再是局外人;信主是加入歷世歷代以來一大群人對神的回應抉擇,新身份是「團體中的個體」
信徒聚集在一起,不只是交換意見,或是享受團契而已,而是聽從神的話語
2. 立約的團體(集體性,彼前2:9-10)
「約」的意義:責任與義務,定義關係(如,出20:1-3)
對神有義務,對人有義務:從個人進入團體生活
比喻:新婦(賽62:5;可2:18-20)、葡萄園(賽5:1-2;約15:1-11);羊群(賽40:11;路15:3-7; 約10:1-18)→說到與神的連結,結果子,受到保護和照顧
特色 a. 個人性為基礎,神設立,人接受
b. 建立在神的恩典憐憫上(申7:7-8)
c. 宇宙性(弗1:22;3:10, 21;西1:18, 24);地方性(林前1:2;帖前1:1;羅16:5)
(以月亮來表達─滿月、彎月、新月,都是月亮)
不但是有所「脫離」(離開)的人:離開吾珥,埃及,巴比倫;脫離罪惡和死亡─個別性;而且是「進入」的人:約的關係裡,與神有關係,與人(神的百姓)有關係的人─團體性;不但「得著」產業(來3:1,同蒙天召;腓3:14;提前6:12)→「天國」;而且「成為」神的產業(申7:6),屬神的子民
3. 見證的、有使命的團體
(領袖)必須要有「長征」、「大遷徙」的觀念(使命感):要把教會、教派帶到那裡?
教會的使命:傳福音,社會關懷(社會行動),文化使命,教會與國家
教會必須宣教,宣教必須以建立教會為最終極的目標,宣教要有果效必須以教會為中心。
「不建立教會的宣教工作和不作宣教的教會,都是怪物」(牛畢真主教)
今天最需要的宣教士,不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,而是有恩賜教導、講道,建立教會,使會眾成熟的工人(高力富Michael Griffiths)
a. 不斷遊行示威的團體─展示神的愛,吸引人參加。
和平示威(展示),不是暴亂示威。去除好戰,好鬥的味道,以歡喜快樂,歌唱跳舞的氣氛進行;去除敵意與猜忌,吸引人注意,吸引人加入這個行列
b. 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團體(來11:10;彼前2:4 -5),建造中,但有完工的把握(林前3:9;弗2:19-22;林前3:10-17)
4. 不完全的團體:(新約書信的目的:教導,斥責,改正),建造中的聖殿(彼前2:4-5;弗2:19-22),醜陋的工地,耕種中的田地,好像挪亞方舟?只要基督不要教會!到教會為了得到好處?
天主教:基督無瑕疵的身體,不會犯罪
基督教:「教會的面目是罪人的面目」(路德),可能名存實亡(啟2:5;3:1),甚至消失
工頭:謹慎建造(林前3:10-17),負起責任(徒20:32)
教會不應當以問題和活動為中心,應當以使命為中心
教會是有血有淚,甚至會傷人的地方
5. 特徵:有地點,組織,權柄,管教,可見的禮儀等

四、教會的基本類型
1. 教會是神的百姓
神在歷世歷代都在揀選呼召人成為他的子民,這些歷世歷代神所揀選所呼召的人集合起來就是(無形的)教會。所以教會的特點不但說到神的主權、主動性,也說到信主不只是個人的事,是加入一個(有缺陷的)團體。
神的話,講台,重視「聽」和「講」
2.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(弗1:22-23)
a. 基督是教會的頭(主人),屬於基督,與基督聯合
就教會歷史來說,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特點(貢獻),對信仰有不同的體驗、強調
靈恩派對聖靈的體驗和強調,天主教對教會傳統的重視,長老會對社會政治的關懷,和文化結合
聖餐,聖餐桌
b. 彼此聯合,彼此相屬(林前12:24-26),彼此依賴(林前12:21),肢體生活,肢體各不同(「各自作肢體」,林前12:27);保守合一(林前1:10;弗4:3-6)與連結,避免紛爭結黨
c. 互相配搭,恩賜是為了教會,不是為了個人;「我羨慕有什麼恩賜?」→滿足我自己(成就感,虛榮心‧‧‧);「教會需要什麼樣恩賜的人?」→建立教會(林前12:7;彼前4:10;羅12:4-6),身體成熟(弗4:13-16)
教會為我,我為教會(團體的意識)
不能說,我不屬乎身子,也不能說,我用不著你(林前12章)
3. 教會是聖靈的團契/殿(林前3:17;弗2:20-22;賽6:1-5)─教會是神的家(弗2:19)
信主的人和神有相交,有來往,彼此之間也是如此,因為有神的靈在他們當中。
寬敞的講台,靈恩聚會,台上台下打成一片,熱鬧,共同的信仰體驗
信徒生入神的家中,家是充滿著愛和包容,使人找到歸屬感,安全感,放鬆、成長、與成熟之處,不需要戴面具
聖靈的果子需要在關係中來成長(加5:22-23)

4. 小結
a. 救恩不只是關乎個人得救的問題(救贖→進入救贖的團體─教會);救恩不是單機飛天堂(和佛教不同),不是單兵作戰(如何解弗6),孤立的聖徒是不可能存在的!
沒有人重生為孤兒
隱士與永久性的修道不是聖經的觀念
聖經描述信徒時常用:兒女,弟兄,眾聖徒,眾門徒,國度,子民等,大都用複數
以利亞─「先知學校」,施洗約翰─「約翰的門徒」
屬靈的魯濱遜?→漂流吧!
b. 聖經(包括書信)的對象雖然包括個人,但都是以信仰團體為主
c. 恩賜的運用:非會眾與球迷(喊叫與批評),也非以個人為中心,恩賜的運用是為造就教會,使教會長大成熟,個人也因此成為良善的管家,找到位子
d. 基督徒不應當只是宇宙教會的會友,應當隸屬一間地方教會,承受責任,接受訓練

五、教會體制
1. 體制
形式的重要:被造界一切的生命幾乎都有形式,外在的形式將內在的生命彰顯出來;反對組織的,最後還是發展出自己特定的組織型態,風俗習慣,信仰表達,以某種特定的形式,甚至以教派出現,如弟兄會,貴格會等。
教派(宗派):需避免分裂意識,輕賤他人
i. 主教制──天主教會、聖公會、路德會、衛理公會
ii. 會眾制(民主制)──浸信會。浸信會沒有長老,只有執事及執事會。浸信會發展聯會,有中央性質的組織。理論上地方教會會員大會是教會最高權力機構,教會重要事情由所有會員一起來決定,但實際運作上傳道人的權柄很大,而且因為執事由傳道人提名然後被接受,所以理論上由下而上的組織型態,在實踐上常有由上而下的傾向。
iii. 民主代議制──長老會。會員大會主要是選舉及監督教會事工。
iv. “自由制”(放棄一切外在的形式,讓聖靈自由的運行):貴格會
問題:使徒時代教會的管理形式、組織型態是最完美的嗎?
2. 教會的職分
i. 牧師:只是服事者(minister),不是祭司(priest),前者為長老會後者為天主教和聖公會的看法。若是祭司則具有特殊的身份、地位、和權柄。
ii. 加爾文用”minister”時並沒有清楚的指出是牧師或是長老,二者可能相等,都是服事者
演變成負責教導的長老就是牧師,負責管理的長老就是一般的長老
在此制度下,所有牧師都是平等的,牧師和長老也是平等的
主任牧師是小會的主席;台福系統牧師是小會的一員
議長是主持會議的主席而已(moderator)
3. 教會的事奉
領袖的責任:榜樣(彼前5:1-3;提前3:1-7);監督、牧養(徒20:28;提前5:17)

六、教會禮儀(聖禮)
1. 洗禮
“聖禮為表記,藉此主在我們良心中印上祂對我們善意的應許,來支持我們軟弱的信心;而我們則在神和眾天使以及人的面前,證明我們對祂所存的虔誠心”(4.14.1)。也就是說,聖禮是外在的記號,藉這記號人的信心可以增強,也可以表明人的虔誠,是一種信仰告白。
聖禮本身並沒有神秘之處,聖禮必須與神的話配合,在宣講清楚之後施行才有意義。所以用拉丁文來施行聖餐(彌撒)並沒有特殊的果效,事實上有迷信、愚民的嫌疑。
洗禮(如婚禮):公開,宣告,責任;認同,保護;立約,加入,聯合,潔淨
A. 象徵得著潔淨的記號,表明罪得著塗抹,不再為神所紀念,神也不再將罪歸給我們。並沒有時間的差異,好像說是把受洗前的罪洗掉,所以越晚洗禮越好。(天主教:洗去原罪)
B. 表達個人的信仰與決心,在人面前承認信仰,幫助走基督徒的路,是一種保護(倪柝聲)
C. 表明與基督聯合(羅6;加3:27;西2:12),也因此與其他的信徒連結成為身體的一部份。
施洗者:因為聖禮不是從人領受的,乃是從神來的,因此施行聖禮的人的尊卑並不能使聖禮的價值有增減,“一如人間的公文,只要是有作者的手筆和印信,而誰是送達者並無關重要”(4.15.16)。
嬰兒洗禮:加爾文把洗禮比做割禮,是立約的記號,割禮是在嬰兒時施行的,不在乎嬰兒的理解,因為它是約的記號。加爾文強調信仰是在於神的選召,沒有人可以否定神對嬰孩的選召。(遺憾的是很多的人對他們小時的洗禮沒有太多的印象)。重洗派強調信仰是個人的決定和選擇,因此反對嬰兒洗禮。(加爾文把聖餐比成逾越節,只有明白其意義的人才領受)。
2 . 聖餐
i. 慈運理,餅和杯只是象徵性的意義而已,通過象徵性的來體驗靈性的層面,並體驗在靈裡的連結(信心理性解?)
ii. 天主教,經過祝聖之後,餅變成基督的身體,杯變成基督的血,聖餐如同獻祭,獻上基督的身體和血,此為變質說(神秘主義,把信心超然解,迷信?)
iii. 路德,介於慈運理和天主教之間,認為基督的身體和餅同在,基督的血和杯同在,此為合質說。因為在各地舉行聖餐時都有基督的身體的同在,所以基督的身體是同時遍存在世界各地,這就是路德的ubiquity(同時遍存)的神學理論。
iv. 加爾文,餅和杯並沒有變,是人變了。人在聖靈裡體會到基督的身體和血,加爾文重視人的改變,而不是餅和杯的問題。不是基督的身體降臨在聖餐裡,是人藉著聖餐在聖靈裡被提到天上的境界。

七、教會與神的國(神掌權,哪裡有神掌權、統治就有神的國度)
教會≠神的國(在舊約時代神的國經由以色列民族彰顯出來)
教會見證神的國,教會是神國(在地上)的具體彰顯
教會是神國擴展的工具

八、教會與以色列
屬靈的以色列(教會)是否完全取代歷史的以色列(字義的)?
時代主義:二約神學
無派:完全取代
歷史前派:教會取代以色列,但以色列在歷史上仍將扮演特殊的角色,仍然獲得神的恩寵,亦即以色列國還有將來(羅11:15, 26),但經由教會而大量得救

九、結論
有形教會與無形教會(加爾文)。有形的教會是混雜的,是麥子和稗子一起成長的地方,神的兒女必須參與而不是逃避。地上沒有一個完全的教會,不要因為教會的不完全而脫離或建立新的教會。
不斷改革的教會:教會需要(經由參與)不斷的改革。有形的教會應該要追求成為那無形的教會,因為無形的教會才是真教會。
有形的教會應該追求顯明出教會的三個特點:就是宣講神的話語,聽神的話,按聖經的教導施行聖禮。如此,混雜的有形的教會會越來越純淨,希望所有的有形的教會的成員也都是無形(真)教會的成員。




聖靈論

一、引言
討論聖靈時應該注意的幾個基本原則
i. 敬虔的態度,因為我們討論的對象是人不能完全瞭解的神
ii. 不能只有從自己的或個別的經驗來認識聖靈。避免將自己的經驗絕對化,每一個人對神(聖靈)的體驗都是有限的。(只有耶穌基督對聖靈的體驗是無限量的,參約3:34)。
iii. 不要因為受到狂熱失去平衡的追求聖靈的基督徒的影響,而不願意追求對聖靈更深的認識與經歷。
iv. 不論是教會或是個人都需要不斷的更新,而更新是聖靈的工作。

二、「聖靈」是甚麼?舊約裡ruah的用法(『靈魂面面觀,189-214)
1. 風:創1:2;8:1;出10:13;民11:31;結31:3;王上18:12
2. 氣、生命氣息:創7:22;伯34:14;傳3:19;結37:6;詩146:4;哈2:19
3. 能力:出15:8;詩33:6;士3:10;撒上10:6;結11:5;賽42:1;出31:3
4. 心志:拉1:5;結36:27;詩51:10;賽19:3
5. 情緒:王上10:5;21:4-5;士8:3;箴14:29;伯7:11
小結:圖像化的名詞,展現力量與生命,與大自然、被造的人、或是其他靈體都有關係
被造的人在近距離內所體驗的創造主─聖靈─是力量

三、新約裡pneuma特殊的用法
1. 與耶穌基督的關係
身份:可1:10-11 權柄:路4:18;太12:28
道的基督論(Logos Christology)與靈的基督論(Spirit Christology)─幻影說與嗣子說的危險;沒有耶穌的基督論與沒有基督的耶穌論
聖靈的「承載者」(約3:34)→聖靈的「差遣者」(約14:16;15:26;16:7;徒1:5-8;2:33)

2. 與三一神的關係
Filioque「與子說」:「我信聖靈」(使徒信經),「從父而出」(325年,尼西亞信經),「從父和子而出」(381年,尼西亞信經),第六世紀教會分裂為東西方教會

3. 與信徒的關係
a. 重生:約3:6-7;20:22
b. 復活:林前15:44
c. 印記與得基業:林前1:22;5:5;弗1:13;加3:14;羅8:23;林前3:16;弗2:22
d. 智慧,能明白神的話語,真理,神的心意,屬靈的事:約14:26;16:13;林前2:10;弗1:17
e. 性情與成聖:西1:8;帖前1:6;帖後2:13;加5:22;林後3:18
f. 群體生命:脫離罪惡的權勢(羅8:2;約1:12),成為神的兒子(加4:6),與基督連結(林前6:17),彼此連結成為肢體(林前12:13;弗2:18),合一的心志(弗4:3),聖靈裡信徒彼此的相交(腓2:1),恩賜的應用(林前14:12;羅12:4-8),與神相交(約4:23-24;腓3:3),禱告(林前14:14-15;弗6:18)

四、聖靈的神性與位格
1. 聖經根據
雖然聖靈是神力量的展現者,但是聖靈並不等於力量的本身,因為聖靈是有位格的,他是力量的來源,他具有主體性(subjectivity),如果沒有這樣的觀念很容易把追求經驗神,把靈恩的經驗想像為練功,不但是只追求能力與超然的經驗,而會不知不覺的以為能力是自己的一部份,似乎聖靈變成自己的一部份。聖靈變成是人的工具。有位格的神與人是有絕對的區別的。聖靈是有主體性的,人可以體驗聖靈,但人不能擁有聖靈,是聖靈擁有人。
太28:18─19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,將父子聖靈並列在一起,顯示他們具有同樣的位階
林後13:14奉父子聖靈的名祈禱
羅8:9將神的靈和基督的靈當作同義詞交替使用,暗示神的靈、聖靈、基督的靈同等(或是相同)(註,「基督的靈」並不是指基督特有的一個靈,是指通過耶穌基督的見證和啟示而來的靈,強調聖靈的工作和基督工作的一貫性)
聖靈會擔憂(弗4:30),會嘆息會替我們禱告(羅8:26),都說明了聖靈是有主體性有位格的。

2. 信經
尼西亞信經(381),「我信聖靈,賜生命的主,從父和子出來,與父子同受敬拜,同受尊榮,他曾藉眾先知說話」。
使徒信經,我信神,我信耶穌基督,我信聖靈

3. 初代教會歷史
亞他拿修(Athanasius, 295-373),制訂尼西亞信經(確認基督論的共識,即聖父與聖子同質homoousia,肯定耶穌的神性)的主要神學家,肯定聖靈不是受造者,是從神而來,與聖父聖子同質,是神自己,是Godhead(神自己)裡面的一位。他說,神做工是「源自聖父,藉著聖子,在聖靈裡」(from the Father, through the Son, in the Spirit),
迦帕多家三教父(Cappadocian Fathers),也是主導尼西亞信經的主要神學家,對抗亞流派的主張。
i. 大巴西流(Basil the Great, 330-379),在他的「論聖靈」裡,確認聖靈的神性,而且是敬拜的對象,確認聖靈是神,相信人可以敬拜聖父聖子與聖靈,但強調不可分開來敬拜,好像是敬拜三位神。人可以體驗聖靈的工作,甚至擁有聖靈的恩賜,但是人沒有擁有聖靈,也不可以因為聖靈離我們最近而失去敬畏的心。
ii. 拿先素斯的貴格利(Gregory of Naziannus, 330-390), 也肯定聖靈的神性,反對敵聖靈派,或稱馬其頓派(Macedonians),他們主張聖靈沒有神性。東方教會主張聖子由聖父所生,聖靈由聖父所出,與他有密切的關係。
iii. 尼撒的貴格利(Gregory of Nyssa, 335-394),也強調聖靈的神性與位格,用彼得雅各約翰來比喻三一神,具有不同特色,但有共同的本質,都是耶穌基督的學生。這個比喻再次肯定聖靈與父與子同有一樣的位階,有一致性。
東方教會至今能保有對聖靈的敬拜,有大量對聖靈的禱告,詩歌,及敬拜聖靈的禮儀。
奧古斯丁(Augustine, 354-430), 以聖父為愛者(lover),聖子為被愛者(the loved),聖靈為他們之間愛的聯繫(bond of love)。在此架構之下,在論及聖靈的位格時,就不可以離開他與聖父和聖子的關係。也因此主張聖靈是由聖父與聖子所出,即所謂的「與子說」。
父(愛者)──────子(被愛者)
聖靈(愛的聯繫)
結語:
西方教會的聖靈觀和三一神觀主要來自奧古斯丁,東方教會主要來自迦帕多家三教父,而三教父的思想卻源自愛任紐,他認為聖子和聖靈是聖父的左右手。
奧氏架構的缺點是,聖靈的地位似乎在聖子和聖父之下,有被忽略的可能。東方教會架構的缺點是,聖父成了最高君王,有獨尊聖父的缺點,而且容易和父權主義合流。

4. 宗教改革以後
i. 宗教改革家:路德,加爾文
屬靈體驗並非經由直接的愛神,也就是讀經、禱告、禁食;乃是經由信靠神與愛人,也就是活在人的中間,服事人(路德)─反狂熱派
神的話(規範)與神的靈(自由)一起做工;對神的靈的體驗需要神話語的印證,對神話語的瞭解,需要神的靈的感動(加爾文)
林鴻信(53)
ii. 士來馬赫(共同的靈)
從人的角度,體驗聖靈在團體中的工作,共同的信仰體驗
iii. 巴特
從三一神的角度來認識聖靈,而非從體驗的角度
iv. 莫特曼
聖靈工作的對象是人整體的生命,帶來生命活力
v. 聖靈與覺醒
道德良知的覺醒;
意識的醒悟:無知→明白;盲目→看見;麻木→有感覺;愚昧→覺悟
覺醒到自己的有限,需要倚靠無限的神
個人(路15章)以及團體的覺醒

五、聖靈的工作
1. 從「力量與能力」的角度來看(『聖神論』)
a. 創造的力量(創1:1─2):創造力,創意(脫離呆板乏味)
「空虛」、「混沌」是指沒有和混亂,是沒有生命沒有秩序。「淵面」是沒有生命,死亡(猶太人常以海代表死亡,參啟21),「黑暗」是沒有光明。神是從無到有的創造,人是發揮創意的創造,人有創意因為人是神所創造的有神的形象(created co-creator)。
創造力(出31:1-5):創造出美麗的東西
b. 生命的力量:重生(約3:5)是從聖靈而生,彷彿是生命重新再來一次,重生帶來價值觀念的改變。從神的國度,從永恆,從末了來看現在。
雖然創世紀2:7不是用ruah而是neph 來表達有生命氣息的人,但其傳達的意義是相同的。生病可以說是人的生命力量衰弱,為病人禱告則是希望他們得著健康活力。聖靈帶來生命活力(vitality,莫特曼),聖靈工作的對象是人整體的生命,不只是人的某一部份而已。希臘文化的觀念(柏拉圖)是靈性和肉體相對立,因此許多人認為神的靈只有做工在人的靈上,忽略了聖靈做工在人的身上是整體性的。
聖靈做工在人的每一個層面,靈魂體都包括在內。瞭解聖靈做工在人知性的層面是常常被忽略的,人要從無知道明白,從盲目到看見,從每有感覺到有感覺,從不覺得需要神到感到需要神,是需要相當的年日的。人的悟性需要被更新,人的良心需要被喚醒。帶來新的觀念(perspective)。神學的本身就是神幫助人更新悟性的途徑之一。(意志的層面也需要不斷的操練)。
身體,理性,感性的層面都需要聖靈的更新。
c. 超越的力量,約3:8,聖靈的工作像風一樣,無法界定也無法限制,超越時間也超越空間的限制。談論聖靈的經驗要避免「時辰、風水」的嫌疑。
d. 分別為聖的力量(羅15:16;帖後2:23)。人在信主之後因著聖靈而被分別為神的子民。聖靈使我們這個人和世界、和自己的過去有分別,也使基督徒團體和其他的團體有分別。

2. 聖靈的洗(『當代聖靈工作』)

3. 普遍的瞭解(『活在聖靈中』)
a. 能力 b. 表現--屬靈恩賜的運用 c. 潔淨--兼談「道德掙扎」(41頁) d. 覺醒 e. 辨識力和敏感度的提升 f. 內心的渴求─拉力和催逼(49頁)
巴刻如何評泰萊『中介之神』的觀點?(42-48頁)
4. 聖靈工作的本質、中心、重心─巴刻的見解
─在聖靈裡,基督再次「臨在」(50頁)
「同在」:約瑟(創39:2);摩西(出3:12);約書亞(書1:5, 9);對以色列民的應許(賽43:2, 5);以馬內利(太1:23);給跟隨者的應許(太28:30)
認識「神的同在」意味著兩種的覺醒:神在那裡,神在這裡
「耶穌的同在」指三個覺醒(60頁)
a. 歷史上的耶穌,今天仍然親自向我說話
b. 他作工在我們身上,改變我們的生命,使我們像他
c. 祂是榮耀的,配得我們的敬拜
考題:
認識神和經歷與神同在的過程中,人的自我意識是提升還是消失?試說明之!(78頁)
巴刻認為聖靈在新約工作的中心是什麼?

六、「聖潔」的內涵(『活在聖靈中』,103-128)
太1:21;5:8;彼前1:15-16;利11:44-45;帖前4:3, 7;5:23;弗1:4;4:21-24;5:25-27;2:10;羅12:1;林後7:1;提後2:21;多2:11-12;來12:14;詩15:1-2
甚麼是「聖潔」?
錯誤的聖潔觀:自我為中心的敬虔觀念
被忽略的聖潔觀:忙碌的宗教活動,爭論,對「第二次祝福」的失望,神學家才華被用到別處
1. 藉著分別為聖,達到更新--覺醒到自己是已經被分別為聖
2. 聖潔是與基督相連結,同死、同復活,並且以基督為中心
3. 藉著聖靈---抉擇→行出來→習慣→品格
選擇、行善、習慣、習性、態度、思想型態(模式)--生命的整頓
(聖靈工作的結果、途徑)
4. 矛盾、衝突、掙扎、有張力的生活
5. 聖靈的中心是愛的精神,以愛表達出來
考題:巴刻如何論聖潔?他認為有關聖潔的聖經基本原則是什麼?

七、成聖面面觀
1. 奧古斯丁 2. 約翰衛斯理 3. 凱錫克
問題:巴刻如何評「奧古斯丁」、「衛斯理」、「凱錫克」、和「寂靜主義」的聖潔觀?

八、靈恩運動的特徵,優點、與缺點
1. 歷史
第一波:1901年,五旬節運動。神召會,真耶穌教會,山東大復興
爭議:1. 領受聖靈=領受方言的恩賜
2. 「第二次的洗」=「靈洗」,與「水洗」不同,產生不同等級的基督徒
第二波:1960年,聖靈更新運動,「新五旬節運動」。發生在主流教會裡,不離開教會
特色:1. 說方言≠聖靈充滿(方言不是聖靈充滿的惟一憑據)
2. 聖靈充滿為了開發聖靈恩賜,更新教會(不是為了經歷第二次的洗)
3. 活潑的敬拜讚美
第三波:1980年,美國福音派裡的靈恩運動,葡萄園教會溫約翰,注重權能禱告,靈力事奉
2. 靈恩運動的特徵:更豐富的屬靈經驗;講方言;屬靈恩賜;靈裡敬拜;更新
3. 靈恩運動的優點和缺失:

九、結論
1. 特殊的經歷與平常的經歷都是聖靈的工作,都是成長所需要的,但是穩定的、平常的、逐漸的、慢慢的成長(經歷)是長大成熟最重要的基礎,其重要性過於特殊的經歷。瞬間的特殊經驗有益人的改變,但不會使人立刻長大成熟,需要吸收整合消化。
2. 聖靈不但做工在個人身上,也做工在團體之中。
路17:20─21神的國在我們的當中,在信仰團體的當中,神的靈也做工在團體的當中。
林前6:19身子是聖靈的殿,神的靈住在人的裡面,聖靈做工在個人身上
林前3:16─17我們是神的殿,信仰團體(教會)是神的殿,是神的靈居住之處
不但要問我們個人是否有聖靈的充滿,也要問聖靈是否居住在我們當中?這個信仰團體是否有神的靈的工作?聖靈做工在團體當中把團體的成員聯絡起來,使肢體能夠配搭的合適(林前12),使弟兄姊妹能同心,有合一的見證;這需要長期的學習與磨練,常常需要放棄自己(從聖靈來的)的看見與感動。否則許多有所謂聖靈充滿的基督徒加在一起並不能造成合一,反而造成紛亂與分裂。個人經歷聖靈工作時,雖然會帶來個人靈命的成長,帶來信心,但也會帶來過度的自信,反而會攔阻聖靈在團體當中的工作。有時會帶來驕傲,覺得自己比別人屬靈,帶來自義的思想。
靈恩運動常造成分裂,就是因為強調聖靈做工在個人的身上,忽略聖靈做工在整個團體當中的神學思想。我們也要瞭解,聖靈的工作不是只有侷限在信主的人的心裡,或是教堂而已,聖靈做工在所有人的身上(參約16:8)。
3. 應當如何有分寸的分享從聖靈來的感動?
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宣稱有得到從聖靈來的感動,問題是這種感動常常和別人的感動衝突,或是不和聖經的教導,或者有異教的成分。即或不然,也不能和聖經裡先知得著神的話,得著神的靈的感動相比。在許多和聖經相似的經歷當中,只有少數經過長期的流傳與印證被接受成為經典,在神的兒女當中具有規範的作用。
如果神的兒女把自己的個人經歷(或宣稱自己的感動)當成是不可侵犯,不可討論,不必被印證時,就已經把自己當成是神了。連經典都需要經過長期的印證,何況是我們!
像加爾文所強調的,神的靈和神的話一同做工,所有來自神的靈的體驗都必須有神的話的印證,而要瞭解神的話是需要經過神的靈的感動。讀聖經就是領受神的靈的最直接的方法(雖然是最平淡的,但也是最平穩的道路)。
4. 聖靈被稱為Paraclete(約8:17─18;16:8),可譯為保惠師,安慰鼓舞信徒;辯護師(Advocate),為信徒辯護,成為他們的代言人,為他們爭取,如同美國有許多人是別人(如少數民族)的代言人,也有如律師為主顧辯護一樣;教師,教導信徒有關耶穌基督的事,屬靈的事。耶穌基督也被稱為是我們的Paraclete(約壹2:1)。